在blog上胡說八道比寫論文簡單多了。今天就來說說世界的險惡。
我的險惡世界是由所謂文章引用指數構成。每個科學期刊每年都有一個引用指數,老師未來幾年還有沒有工作,拿不拿得到計畫,就靠這些邪惡的數字。數字越高,通常工作比較有保障,其他老師跟你講話時態度也比較好。我們常常聽到的科學(Science)和自然(Nature)期刊點數有29和34點,在我們院裡面要發表在5點以上的期刊才能當做老師當年的發表,所以發表兩篇文章在3點的期刊還是拿到0分。
我和一位老師合作的計畫已經有一些結果了,他試著投到Nature上但是被退回來(我的名字沒有在這一篇),但是期刊的評鑑是鼓勵再投,所以他還在努力加資料。原本的計畫是我下個月開始也要用我的結果寫一篇,這樣我就可以引用他的發表,同時加上他沒有用來發表在Nature的資料。
每個星期五是Science出刊的日期,我依照慣例檢查寄來的文章標題。有一篇文章的標題讓我感到隱隱不安。點進去一看果然惡夢成真,名古屋的實驗室找到幾乎一模一樣的一群基因,雖然我們找到的比他們的多,切入的方法也不一樣。但是在現實的世界,一旦別人搶先一步發表,想要再進到好的期刊幾乎難上加難。
ps1. 重新整理內容,把我的結果(和名字)加進去後已經送給Nature了。目前看起來不太樂觀。
ps2. 下星期老闆們要被評鑑表現,而且是所謂的外審(聘請外面的人審查),每個人都神經緊繃。